图片展示

党史学习教学点 |中共闽西一大会址(文昌阁)

1929年7月20日至29日,中共闽西特委在闽西地区蛟洋文昌阁召开了闽西党的***次代表大会,史称“闽西党的***次代表大会”,简称“闽西党一大”。

产品详情

      龙岩上杭蛟洋文昌阁位于上杭县蛟洋村,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砖木结构,宝塔式的古建筑,塔高26.9米,主阁外观六层,内四层, 为中国罕见的“悬臂梁”结构。文昌阁总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旁侧辅建有天后宫和五谷宫。文昌阁为古代文人聚会地方,每年“会试”、“文会”、“祭祀”均在此举行。1929年7月中共闽西一大在此召开,毛泽东、张鼎丞、邓子恢出席此会议,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闽西一大简介


1929年7月20日至29日,中共闽西特委在闽西地区蛟洋召开了闽西党的***次代表大会,史称“闽西党的***次代表大会”,简称“闽西党一大”


        中共闽西党一大的会议背景


        1929年1月,为打破湘赣两省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会剿”和解决部队给养问题,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

3月,蒋桂战争爆发,红四军乘此时机挥师入闽,在闽西地方党组织和地方武装配合下,一举消灭当地敌军主力郭凤鸣部,建立闽西***个红色政权--长汀县革委会。后因井冈山失守,红四军回师赣南。5月,利用粤桂军阀混战之时,红四军二次入闽,同地方革命力量一起,歼灭龙岩、永定一带闽敌陈国辉、卢新铭部,先后建立了永定、龙岩等地红色政权,闽西地区的革命斗争和工农武装割据出现了大好局面。
6月,红四军在龙岩召开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会议对井冈山斗争以来毛泽东倡导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建党建军原则缺乏正确认识,削弱了党对红军的***领导,降低了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地位。会后,毛泽东离开了红四军领导岗位,被派到闽西蛟洋,帮助闽西特委召开闽西党的***次代表大会。

闽西党的“一大”集中讨论了政治问题和土地问题


       中共闽西党一大的主要内容


       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共闽西***次代表大会之政治决议案》和《苏维埃政权决议案》、《土地问题决议案》、《CY问题决议案》、《妇女问题决议案》等重要文件,选举了由15人组成的中共闽西特委,邓子恢为特委书记,蔡协民为组织科长,蓝鸿翔为宣传科长,张鼎丞为军事书记。

大会正确分析了自蒋桂战争以来国内的政治形势。军阀与军阀之间,资产阶级与买办地主阶级之间,帝国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了,国民党各派军阀统治下的全国政局“是一天一天更混乱,更不统一,更无办法。”这种形势给了革命势力发展的很好机会。罢工潮流的高涨,各地农民游击战争的发展与苏维埃区域的扩大,军阀士兵群众的怨恨加深与逃跑日多,土匪扰乱的遍于全国,商业小资产阶级对于苛捐杂税剥削的愤怒,学生小资产阶级的日益革命化,都表明革命潮流的逐渐发展。革命潮流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混乱,不统一,无办法的形势相汇合,足以促进统治阶级崩溃的速度,而与工农阶级的革命政权,日益接近起来。会议还具体分析了闽西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特别是各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力量对比以及在革命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大会制定了闽西党的总路线:“坚决的领导群众,为实现闽西工农政权的割据而奋斗。”为实现党的总路线,其主要任务是:巩固并扩大党的组织;发动并组织广大群众;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扩大工农武装。而实行土地革命使闽西广大的贫苦农民得到土地,建设斗争的坚实基础,尤其是闽西斗争的主要目标。
  为了正确贯彻执行闽西党的总路线,完成党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大会系统总结了闽西斗争的历史经验,揭露了过去斗争中出现的右倾悲观特别是严重的“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阶级政策和策略方针。

中共闽西党一大的重要意义

在大会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中,正确阐明了土地革命的意义,明确指出,土地革命的主要目标,在于解放农民,提高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解决全社会的生活问题。为达到此目的的根本“只有用革命的方法,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归于农民生产者,舍用这样痛快的方法,是决没有其他道路可走的。”农民得了土地,解除了一切封建束缚,开辟了农业资本主义生产的道路,表面上看来是要朝向资本主义那条道路跑的。但因为无产阶级在这民主革命当中建设了革命的领导权的缘故,***的结果是要把农业引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