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杭蛟洋农民银行旧址(义合祠)(资料图片)
1927年12月,上杭县蛟洋农民协会在傅柏翠的领导下,建立了福建省***个红色金融机构——蛟洋农民银行,行址设于蛟洋村的“义合祠”。创办时资本金仅有2000元大洋,工作人员3人。农民银行成立后,随即发行流通券4000元,面值有1元和3角两种,主要在上杭蛟洋,龙岩的大池、小池,以及连城的庙前、莒溪一带流通。
蛟洋农民银行规定,流通券以银元为本位币,可以随时兑换,可以在农民银行兴办的商店内购买各种生活必需品;农会工作人员和农民自卫队的津贴用流通券支付;家庭贫困者,可以在农民银行借款,借款5元以下不计利息。农民运动的发展,引起了地方军阀的恐慌,在以郭凤鸣为首的反动势力的进攻下,蛟洋农民运动失败了,该行也于1928年5月停业。
蛟洋农民银行的创办,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苏区资金流通的局限,方便了当地农民的贸易交易,巩固了革命根据地的执政基础。
一晃90多年过去了,虽然上杭蛟洋农民银行早已荡然无存。行址义合祠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拆毁,现在成了蛟洋中学校舍,难觅半砖片瓦不说,其办公用品、器具亦已尸骨无存,其发行的货币、票据等直接证据更是难觅蛛丝马迹。除傅柏翠创办人外,其他银行工作人员也有待考证。但是,《金融知识百科全书》、《上杭县金融志》等不少文献,以及从闽西走出去的傅柏翠、曹菊如、赖祖烈等金融先驱的回忆录中,都能找到蛟洋农民银行的记载。
这一段光辉史实,在古田会址档案馆还可以找到最为有力的佐证——1928年7月26日,巡视员给中共福建省委的《滨字五号报告》:“上杭蛟洋斗争经过:蛟洋为上杭北四区附近所属的乡村,人口三万余人,自去年冬开始组织农会。因为傅柏翠同志是该地一大地主,自动减租,甚得农民信仰,工作进行颇易,群众也很勇敢,故组织不久,便开始斗争。群众砍伐沿路杉木出卖得八千余元,除抽出两千余元开办农民银行外,其余都拿来设造枪所,铸土枪、鸟枪等武器准备与反动派拼个死命。”
今年1月,人民银行原副行长马德伦曾撰文《红色金融的起源》:“1927年8月,共产党员傅柏翠在福建上杭蛟洋乡建立农民协会,减租减息和抗税,并组建农民自卫军。在1927年冬创办了‘蛟洋农民银行’,发行了‘蛟洋农民银行流通券’,到1928年6月,因地方军阀的围剿,蛟洋农民银行停止营业。这是红色金融的***次实践,***次建立了人民的银行,掌握了货币发行权,发行了自己的货币。”
蛟洋农民银行是土地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全国率先成立的***家红色银行,虽然昙花一现,但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各个根据地红色银行相继创建。1928年2月海陆丰根据地建立了劳动银行,1929年8月建立了东固平民银行……
(来源:福建日报)